前言
在短视频、直播、线下商业活动蓬勃发展的今天,音乐已成为品牌营销、内容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然而,许多使用者因对版权规则的忽视而陷入法律纠纷。谭咏麟经典歌曲《讲不出再见》作为华语乐坛的传世之作,其商业使用涉及复杂的版权归属与授权流程。本文将从法律实务与行业实践出发,为品牌方、创作者、活动策划者提供一份清晰的版权使用指南,助您在尊重创作者权益的同时,规避潜在风险。
一、《讲不出再见》的版权归属:谁说了算?
《讲不出再见》诞生于1994年,由谭咏麟演唱、刘卓辉作词、赵容弼作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音乐作品的版权分为词曲著作权(作者权)与录音制作者权(邻接权)两部分:
- 词曲著作权:归属于作词人刘卓辉与作曲人赵容弼(或其继承人)。若需在广告、影视剧、公开演出中使用歌曲的旋律或歌词,需获得这两位权利人的授权。
- 录音制作者权:通常归属于原唱片公司(如宝丽金唱片)。若需直接使用谭咏麟演唱的原版录音,需向唱片公司获取许可。
许多使用者误以为购买音乐平台会员或下载歌曲即可用于商业场景,实则平台授权仅限个人欣赏,商业用途必须另行协商。例如,某连锁餐厅曾因在店内循环播放原版录音被起诉,最终赔偿数万元。
二、商业使用场景:哪些行为需要授权?
《讲不出再见》的经典旋律常被用于以下场景,但不同场景的授权要求差异显著:
- 线下活动:如商场周年庆播放原曲、演唱会翻唱等,需同时取得词曲授权与录音授权。
- 线上传播:短视频背景音乐、直播翻唱、广告配乐等,需根据使用范围选择“机械录制许可”或“同步权许可”。
- 衍生创作:改编歌词、混音版本,需获得原作词/作曲人的“改编权”许可,且新作品不得损害原作品声誉。
典型案例:某品牌在社交媒体发布改编版《讲不出再见》作为宣传曲,因未获得刘卓辉的改编授权,被要求下架视频并公开道歉。这提示企业:即使是“二次创作”,仍需严格遵守权利链条。
三、授权流程与成本:如何合法使用?
- 确认需求:明确使用场景(如播放次数、覆盖地域、传播渠道)、使用形式(原曲/翻唱/改编)。
- 联系权利人:
- 词曲授权:通过音乐版权代理机构(如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或直接联系权利人。
- 录音授权:需与原唱片公司或拥有版权的音乐平台(如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沟通。
- 费用协商:授权费通常基于使用范围浮动。例如,某品牌在区域活动中使用原曲3个月,费用约为5000-2万元;全国性广告投放则可能高达数十万元。
关键提示:部分平台提供“版权曲库”服务(如TME商用音乐、HIFIVE),可一站式购买合规授权,适合预算有限的中小企业。
四、侵权风险:这些“雷区”千万别踩
- “合理使用”误区:《著作权法》规定的“合理使用”仅限个人学习、新闻报道等非营利场景,商业用途不适用。
- 翻唱免责陷阱:在直播、演出中翻唱需获得词曲授权,即使不收费也可能构成侵权。
- 海外平台风险:在YouTube、TikTok等国际平台使用歌曲,需额外确认是否涵盖“全球授权”。
司法判例:2021年,某主播因在直播中翻唱《讲不出再见》未获授权,被判赔偿权利人1.5万元。法院强调:“直播打赏属于营利行为,不豁免版权责任。”
五、技术赋能版权管理:数字化解决方案
随着区块链、AI监测技术的发展,版权保护正走向透明化:
- 区块链存证:部分平台支持实时记录音乐使用数据,为授权纠纷提供电子证据。
- AI版权监测:如腾讯“音速达”、字节跳动“音乐版权检测系统”,可快速识别未授权使用行为。
行业趋势:未来,音乐版权交易或将通过智能合约自动执行,降低企业与创作者的协商成本。
六、企业合规建议:建立版权风控体系
- 内部审查:市场部、法务部需协同制定《音乐使用清单》,明确每首歌曲的授权状态。
- 外部合作:优先选择已获预授权的音乐服务平台,或与专业版权代理机构建立长期合作。
- 员工培训:定期开展版权普法培训,避免因“无心之失”引发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