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深冬的早晨,教室里飘来一阵悠扬的旋律,学生们轻声哼唱着“寒风起,霜降地,遥望故园心依依……”这并非一堂音乐课,而是语文教师借助韩宝仪的经典歌曲《冬恋》,引导学生品析文字之美、感悟情感之真的创新课堂。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碰撞的今天,经典老歌的歌词正在成为语文教学的新载体——它既承载着汉语的韵律之美,又链接着几代人的情感记忆。当《冬恋》的诗意词句与语文课堂相遇,语言学习不再是枯燥的拆解,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
一、歌词赏析:从韵律到意象的语文启蒙
《冬恋》的歌词以简洁的文言句式开篇,短短数句便勾勒出冬日萧瑟的意境:“寒风起,霜降地,遥望故园心依依。”这种凝练的表达方式,与古典诗词中“枯藤老树昏鸦”的意象构造一脉相承。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歌词与白居易《问刘十九》中的“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对比,分析文言词汇的凝练性与现代白话的叙事节奏之间的差异。
某中学教师设计了一项课堂活动:要求学生将《冬恋》的歌词改写为五言绝句。一名学生将“白雪纷飞掩足迹,孤雁南飞声凄凄”浓缩为“雪掩行人迹,雁啼南天寂”,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提炼能力,更让他们直观感受到汉语的弹性与张力。这种跨文体的创作实践,让抽象的“语言美感”变得可触可感。
二、文化传承:歌词中的情感符号与集体记忆
《冬恋》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歌词中“故园”“孤雁”“长夜”等意象,承载着游子思乡、离人盼归的集体情感。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其与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并置,探讨中国文化中“故乡情结”的延续与嬗变。
某校开展的专题研讨课上,教师播放了不同年代歌手演绎的《冬恋》,从韩宝仪的婉转到现代歌手的电子编曲版本。学生发现:尽管旋律风格变化,但歌词中的情感内核始终未变。这种对比让学生意识到,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文化基因的载体。一位学生在作业中写道:“过去觉得‘思乡’只是古诗里的概念,但听到‘遥望故园心依依’时,我突然懂了什么是‘天涯共此时’。”
三、情感教育:以歌词为媒介的情感共鸣训练
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而《冬恋》的歌词恰好提供了细腻的情感样本。例如“长夜漫漫空对月,独守孤灯泪暗滴”一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角色代入法,想象自己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并尝试用现代社交媒体的语言重新表达相同情感。
在深圳某初中的课堂上,学生用朋友圈文案、短视频脚本等形式改编歌词。一名学生写道:“视频里飘着雪,配文‘妈,今年春节我一定回家’。”这种练习不仅消解了古诗文与现代生活的隔阂,更让学生在创作中体会到:情感表达的形式会变,但人性深处的孤独与渴望始终相通。
四、语言艺术:歌词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迁移运用
《冬恋》歌词中大量使用比喻、对仗、叠字等修辞手法。例如“白雪纷飞掩足迹”中的“纷飞”既是视觉描写,又暗示着人物纷乱的心绪;“声声叹,声声问,归期何日是尽时”则通过叠字强化了情感的递进。教师可以设计专项训练,如:
- 比喻转化练习:将“孤雁南飞声凄凄”改写为明喻句(如“孤雁如离弦之箭,啼声撕破长空”);
- 场景扩写挑战:以“长夜漫漫空对月”为开头,续写300字微小说。
江苏某中学的实践表明,经过此类训练,学生在描写环境时更注重意象的象征性,作文中的“风雪夜”不再只是背景,而是成为人物内心的外化投射。
五、跨学科实践:音乐与文学的融合课堂
将《冬恋》引入语文教学,也为跨学科整合提供了契机。教师可以联合音乐教师开展“歌词谱曲”项目:学生先为古诗词谱曲,再对比《冬恋》的旋律设计,理解平仄与节奏的关系。北京某重点中学的跨学科课上,学生发现《冬恋》副歌部分的旋律起伏,与李清照《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顿挫感高度契合。这种探索打破了学科界限,让文学赏析从“文本分析”升华为多维度的审美体验。
六、教学案例:一堂《冬恋》主题的单元设计
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四季情怀”单元为例,某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链:
- 预热阶段:播放《冬恋》MV,学生记录歌词中最触动的意象;
- 对比阅读:将歌词与老舍《济南的冬天》、柳宗元《江雪》对比,总结不同文体的抒情策略;
- 创作实践:以“我的冬日记忆”为题,要求必须使用比喻、对仗两种修辞;
- 成果展示:学生用朗诵、歌唱、手绘插画等形式呈现作品。
课后调查显示,82%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让文字变得鲜活”,而《冬恋》中“归期何日是尽时”一句,成为作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引用句。这印证了经典文本与情感教育的深度耦合。
结语(根据要求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