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是否曾被韩宝仪的甜美嗓音瞬间拉回黄金年代?是否在高胜美的深情吟唱中感受到岁月沉淀的韵味?两位华语歌坛的常青树,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诠释了“经典永不过时”的真谛。她们的歌声为何能跨越时空直击人心?答案藏在气息控制、情感传递、咬字技巧的细节之中。本文将以《粉红色的回忆》《千年等一回》《追梦人》等经典作品为蓝本,拆解韩宝仪与高胜美的演唱密码,带你在模仿中领悟“唱商”提升的核心法则。
一、情感拿捏:用“讲故事”思维激活歌曲灵魂
“唱歌不是炫技,而是用声音传递画面感。” 韩宝仪在《无奈的分手》中,将少女失恋的苦涩演绎得淋漓尽致。仔细聆听第二段副歌“也许注定要分手”,她通过声带轻微颤抖的细节处理,模拟出哽咽时的生理反应,让听众仿佛看见泪眼朦胧的当事人。这种“以声绘情”的技巧,需要歌手对歌词意境有深刻共情,而非机械背诵旋律。
高胜美在《哭砂》中的表现更是教科书级别。当唱到“风吹来的砂,堆积在心里”时,她刻意将“砂”字的尾音延长并加入气声弱化处理,模仿风沙逐渐消散的意象。这种“虚实结合”的唱法,将抽象情感转化为可感知的声音符号,正是其被称为“情歌天后”的关键。
练习建议:
- 朗读歌词并标注情感起伏节点
- 用不同语气重复关键句(如嗔怪、哀求、释然)
- 录制对比音频,寻找最具感染力的表达方式
二、咬字艺术:方言与普通话的融合智慧
观察韩宝仪演唱的闽南语歌曲《舞女》,会发现她巧妙平衡了方言韵味与发音清晰度的矛盾。例如“伴舞摇来摇去”的“摇”字,她在保持台语腔调的同时,通过强化声母“y”的摩擦感,让非闽南语听众也能清晰捕捉词义。这种“地域特色与大众审美兼顾”的策略,让她的作品既保有文化根脉,又具备跨地域传播力。
高胜美在《青青河边草》中的国语咬字则展现了“颗粒感与连贯性”的完美平衡。主歌部分“悠悠天不老”的“悠”字,她采用“字头重—字腹稳—字尾轻”的三段式处理,既避免了大跳音程导致的吐字模糊,又通过尾音的自然滑落营造出悠远意境。这种“唱如念,念如唱”的境界,源自戏曲功底与流行唱法的深度融合。
技术要点:
- 方言歌曲:保留特色韵母,强化声母清晰度
- 国语歌曲:字尾归韵时减少鼻音拖沓
- 通用法则:重要词汇做“咬字放大”,过渡句适当模糊处理
三、气息控制:看不见的“声音指挥家”
对比韩宝仪1987年与2003年演唱的《往事只能回味》,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随着年纪增长,她反而增加了长乐句的连贯性。在“时光一逝永不回”这句长达9秒的演唱中,她采用“循环呼吸法”——在鼻腔持续共鸣的同时快速用口换气,实现气息不断裂的听觉效果。这种“藏气于声”的技巧,需要多年舞台经验积累。
高胜美在《千年等一回》副歌部分的处理更显功力。面对“千年等一回啊”这句跨越12度音域的高难度唱段,她采用“腰腹支撑+喉位稳定”的双重控制:丹田提供持续气压,同时保持喉部肌肉放松,让高音既有穿透力又不显尖锐。录音室版本中隐约可闻的“气流感”,正是科学用气的明证。
训练方法:
- 吹纸巾练习(保持纸巾45度悬浮)
- 数枣游戏(一口气数30个枣不换气)
- 边慢跑边唱歌,培养动态气息控制力
四、时代审美:经典唱法的现代转化
在数字化修音技术泛滥的今天,韩宝仪与高胜美的演唱呈现“不完美的完美”——适度保留换气声、偶尔的音准偏差反而增强了真实感。分析《追梦人》的录音室版本,会发现高胜美刻意在“让流浪的足迹”的“迹”字后留出0.3秒气口,这种“留白艺术”给予听众情感缓冲空间,比精准到毫秒的电子修音更具人性温度。
新生代歌手翻唱经典时,不妨借鉴韩宝仪在《你潇洒我漂亮》中的“动态强弱对比”策略。主歌部分采用近乎耳语的音量,副歌突然释放八度音域差,制造戏剧张力。这种“收放哲学”既能展现技术功底,又避免了一味飙高音导致的审美疲劳。
五、风格跨界:民族与流行的化学反应
高胜美在《山地情歌》专辑中,将布农族传统唱腔与流行编曲巧妙嫁接。在《杵歌》里,她将原生态的“复音唱法”改良为适合大众聆听的谐和音程,既保留了民族音乐的野性美,又符合都市听众的听觉习惯。这种“文化转译”能力,值得当代国风音乐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