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老年大学的音乐课堂里,经典老歌总能让银发学子们眼中泛起光芒。当韩宝仪的《往事只能回味》旋律响起时,教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在时光中,老人们跟随节奏轻哼,手指在课桌上打着拍子,那些沉淀的记忆被音符悄然唤醒。这首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歌曲,承载着几代人的情感共鸣,如今在老年教育中焕发新生。如何将这首经典作品转化为一堂生动的音乐课?本文将聚焦韩宝仪《往事只能回味》的教学实践,探讨经典老歌在老年大学中的教学价值、创新方法与情感连接。
一、经典老歌教学:唤醒记忆的情感纽带
老年大学的学员多为60岁以上的退休人群,他们对上世纪经典音乐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往事只能回味》作为华语乐坛的“时代金曲”,其婉转的旋律与怀旧歌词,与老年人的生命经历高度契合。教学中,教师发现,当钢琴前奏响起时,许多学员会下意识地闭眼跟唱,甚至主动分享年轻时听这首歌的故事。这种自发的互动,成为课堂情感共鸣的起点。
在杭州某老年大学的音乐课上,教师通过“听歌猜年代”的小游戏导入课程,引导学员回忆与歌曲相关的社会背景。一位学员提到:“这首歌让我想起年轻时在工厂广播站工作的日子,每天中午准时播放。”这种“音乐—记忆—表达”的链条,不仅让课堂氛围活跃,还帮助老年人重建社交自信。
二、教学设计的四重维度
要让《往事只能回味》的教学突破单纯的“教唱”模式,需从音乐素养、文化认知、情感表达、身体律动四个维度设计课程:
音乐素养:从“听”到“析”
教师通过分段播放原唱与伴奏版本,引导学员辨识歌曲的二段体结构与五声音阶特色。针对部分学员的声乐基础,设计简单的分声部合唱练习,例如在高潮句“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中加入和声,增强层次感。文化认知:链接时代背景
结合歌曲创作背景(1970年台湾流行音乐兴起期),教师以多媒体展示同时期的影视片段、老照片,并邀请学员用方言朗读歌词。这种跨媒介教学法,让学员更直观地理解歌曲中“怀念青春”的主题与时代语境的关系。情感表达:故事化演唱训练
“唱歌不是背歌词,而是讲故事。”教师要求学员在演唱时,想象自己正对老友倾诉往事。通过“角色代入法”,一位原本害羞的学员在结业演出中哽咽唱完,坦言:“好像把半辈子的话都唱出来了。”身体律动:手语与节奏游戏
针对老年人肢体协调性特点,改编简易手语动作配合歌词。例如,“春风又吹红了花蕊”对应双手模拟花朵绽放,“你已经也添了新岁”则用手势表现年龄增长。此外,用沙锤、三角铁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让学员在节奏中感受音乐的流动。
三、课堂实践案例:从“学唱”到“共创”
在上海某老年大学的进阶课程中,教师尝试将《往事只能回味》作为创作素材,组织学员完成了一次“音乐情景剧”。学员们分组设计剧本,将歌曲融入自编的短剧:有的重现知青时代的离别场景,有的演绎老年重逢的温馨画面。表演中,歌曲既是背景音乐,也被拆解为角色独白。
这种“沉浸式创作”不仅深化了学员对歌曲的理解,还激发了集体协作能力。一位参与编剧的学员表示:“以前只觉得这首歌好听,现在才发现每句歌词都能展开成一幅画。”
四、教学成效与社会价值
通过对多地老年大学的调研发现,以《往事只能回味》为代表的经典老歌教学,能够显著提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参与意愿。某机构问卷调查显示:
- 78%的学员认为音乐课缓解了孤独感;
- 65%的学员开始主动参加社区文艺活动;
- 超过90%的学员希望课程增加更多“怀旧金曲”内容。
这类课程还衍生出意外收获:许多家庭因老人分享课堂视频而重新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一位家属反馈:“母亲现在常拉着孙子教她用手机听韩宝仪,祖孙俩的关系比过去亲密多了。”
五、挑战与创新:让经典永不过时
尽管经典老歌教学成效显著,但也面临挑战。例如,部分“90后”教师对怀旧歌曲缺乏共鸣,导致课堂感染力不足;或过度依赖原唱版本,缺乏现代编曲的融合尝试。
对此,一些先锋教师开始探索“跨代际音乐对话”模式:邀请年轻音乐人用电子乐、民谣等方式重新编曲《往事只能回味》,让老年学员对比聆听并讨论感受。北京某老年大学甚至举办过“新旧版本PK赛”,老人们用传统唱腔演绎,年轻人则以RAP形式改编歌词。这种碰撞不仅打破代际审美隔阂,也让经典作品持续焕发生命力。
六、技术赋能:从线下到线上的教学延伸
后疫情时代,老年大学的音乐课逐渐向线上拓展。教师通过直播平台教授《往事只能回味》的演唱技巧,并利用AI语音评分软件为学员提供实时反馈。更有机构开发了“智能怀旧点唱机”,内置韩宝仪等歌手的经典曲目及伴奏,方便老年人在家中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