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流行歌曲与教科书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日,一则”韩宝仪原唱《除了你》被收入中学音乐教材”的消息引发热议。有人质疑流行音乐的”教材适配性”,也有人认为这是音乐教育回归生活本质的积极尝试。经典老歌为何能跨越时代进入课堂?这背后不仅是选曲标准的革新,更折射出当代美育对文化传承与情感共鸣的双重追求。
一、《除了你》为何被选中?解码经典歌曲的教育价值
诞生于1980年代的《除了你》,凭借韩宝仪清丽婉转的演绎,曾是华语乐坛抒情歌曲的代表作。不同于当下快餐式音乐,这首作品的旋律结构清晰简洁,歌词以含蓄的比喻传递真挚情感,既符合中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的阶梯性需求,又能通过作品分析引导学生理解音乐叙事技巧。
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音乐教育需”精选反映中华文化精髓、富有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业内人士指出,《除了你》的入选并非偶然:其五声音阶的运用暗合中国传统音乐基因,而钢琴伴奏中穿插的民乐元素,则为跨文化音乐比较教学提供了鲜活案例。正如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王黎光所言:”经典流行音乐是时代的声音档案,将其引入课堂,能让美育真正’听得见时代脉搏’。”
二、打破刻板印象:流行音乐如何赋能音乐教育
长期以来,教材选曲常被诟病”曲高和寡”。数据显示,2020年前国内中学音乐教材中,古典音乐占比超65%,而贴近学生生活的流行作品不足10%。这种割裂导致许多学生对音乐课兴趣缺缺,甚至产生”音乐=阳春白雪”的误解。
《除了你》的入选,标志着教材编撰思维的转变。上海市音乐特级教师李冰分析:”流行音乐并非’教育禁区’,关键在于筛选标准。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具备艺术性与思想性平衡的作品,恰恰能成为激发学生审美感知的催化剂。”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对比韩宝仪原版与当代翻唱版本,引导学生探讨音乐编曲演进;结合歌词中的情感表达,开展跨学科人文讨论,将单向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多维的美育实践。
三、文化传承新路径:经典老歌的当代生命力
在短视频神曲充斥耳际的今天,《除了你》进入教材更具象征意义。这首承载着父辈青春记忆的歌曲,通过教材载体实现了代际文化对话。北京某中学的课堂实践显示,当”60后”家长发现孩子在学习自己年轻时喜爱的歌曲时,家庭音乐互动的频率提升了40%。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印证了经典作品在情感教育中的独特价值。
更值得关注的是,教材编委会特别在曲谱旁标注了方言演唱建议。闽南语版的《除了你》被纳入拓展教学内容,这既是对歌曲原生文化语境的尊重,也为地方语言保护提供了创新思路。正如民族音乐学者田青所说:”当一首歌既能打动人心,又能承载文化基因,它就是最好的美育教材。”
四、争议与反思:教材选曲的边界在哪里
尽管《除了你》的入选收获诸多肯定,但质疑声始终存在。部分家长担忧流行音乐可能挤占传统经典的教学空间,也有学者指出需警惕商业因素对教材的潜在影响。对此,国家教材委员会艺术学科专家组回应:”选曲坚持’思想性、艺术性、时代性’三原则,所有作品均经过版权合规审查与教育价值评估。”
值得关注的是,新版教材同步引入了”音乐版权意识”专题模块。在《除了你》的课例设计中,特别设置创作背景调研环节,要求学生追溯歌曲的创作历程、了解音乐著作权知识。这种将作品分析与现实议题结合的教学设计,恰恰体现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改革方向。
五、从课堂到社会:音乐教育的新可能
《除了你》引发的讨论,已超越单一歌曲的范畴。在杭州某中学,学生们自发组建”经典新声”社团,用电子音乐重新编曲教材中的老歌;广州教研团队开发出AI辅助分析系统,通过声纹比对技术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演唱版本的风格差异。这些创新实践,正在重塑音乐教育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