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香港流行音乐的黄金年代,徐小凤以浑厚磁性的嗓音、雍容大气的台风,成为一代人心中的”殿堂级歌后”。她的《顺流逆流》《风的季节》等经典作品早已成为时代符号。然而,在讨论这位传奇歌手的艺术成就时,人们往往聚焦于她标志性的流行曲风,却忽略了她音乐版图中一段独特的爵士实验。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徐小凤曾多次尝试将爵士乐元素融入作品,这种被低估的音乐探索不仅展现了她的艺术野心,更为华语流行音乐留下了值得回味的”另类样本”。
一、跨界爵士的勇气:时代夹缝中的艺术突围
1970年代的香港乐坛,正处于本土原创崛起的转型期。粤语流行曲逐渐摆脱英文歌的垄断,而爵士乐作为一种”舶来品”,始终停留在小众领域。徐小凤在此时尝试爵士风格,堪称一场冒险的自我突破。彼时她已凭《风雨同路》奠定巨星地位,却选择在1979年推出《夜风中》专辑,用慵懒的爵士唱腔演绎都市情愫。制作人冯添枝曾回忆:”小凤姐主动提出加入更多即兴段落,她甚至研究过Ella Fitzgerald的转音技巧。”
这种探索在1986年的《Pa Pa O Ma Ma》专辑达到高峰。标题曲以摇摆节奏(Swing)为基底,徐小凤用略带沙哑的声线玩转切分音,配合萨克斯的即兴演奏,营造出香港少见的酒馆爵士氛围。乐评人黄志华指出:”这首歌的编曲明显受Cool Jazz影响,却在第二段副歌突然转向Bossa Nova节奏,展现出惊人的音乐包容性。”
二、十首隐藏的爵士珍宝:被岁月尘封的听觉惊喜
通过梳理徐小凤近四百首录音室作品,我们筛选出十大爵士风格金曲,这些作品如同散落时光中的珍珠,等待被重新擦亮:
《黄昏放牛》(1981)
改编自拉丁爵士经典《Guantanamera》,徐小凤将古巴民歌的韵律与粤语歌词巧妙嫁接。间奏部分的康加鼓与钢琴对话,堪称香港流行音乐史上最早的世界音乐尝试。《梦飞行》(1985)
“梦境在升降机里飘荡”——这首都市寓言以爵士钢琴开场,徐小凤用气声唱法演绎迷离梦境,副歌突然转为急板(Presto),展现声音的戏剧张力。《冷得真的可怕》(1987)
冷爵士(Cool Jazz)的典范之作。低音提琴的Walking Bass贯穿全曲,徐小凤的咬字刻意后移,制造出哈气成霜的听觉意象,与林振强的歌词形成绝妙互文。《流泪眼看流泪眼》(1989)
翻唱自经典爵士标准曲《Cry Me A River》,徐小凤版本削弱了原曲的怨怼,转而用蓝调音阶营造克制的哀伤。尾段的颤音处理,被音乐学者称为”东方蓝调的美学转化”。《自己人》(1990)
鲜为人知的实验作品。徐小凤罕见地尝试拟声唱法(Scat Singing),与爵士小号展开即兴竞奏,三分钟的作品里包含四次调性转换,展现惊人的音域掌控力。
(因篇幅限制,余下五首略作概述:《城市足印》的爵士华尔兹重构、《婚纱背后》的抒情波萨诺瓦演绎、《谁又欠了谁》的硬波普(Hard Bop)节奏实验、《真爱又如何》中的人声与单簧管二重奏、《变色感情》的融合爵士(Fusion)编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