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香港乐坛的黄金年代,”谭张争霸”是一个无法绕开的传奇故事。两位天王巨星——谭咏麟与张国荣,用歌声定义了整个1980年代的华语流行音乐。然而,在激烈的竞争表象之下,两人亦有着惺惺相惜的隐秘情谊。近日,一组尘封近四十年的未公开原创歌曲手稿意外曝光,揭露了谭咏麟为张国荣创作的数首作品。这些手稿不仅承载着两位巨星之间的艺术共鸣,更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那段被时光掩埋的港乐秘史……


一、手稿曝光:跨越时代的音乐对话

2024年初,香港某知名音乐档案馆在整理已故音乐人*黎小田*的遗物时,发现了一批标注为“Alan to Leslie”的乐谱与歌词草稿。经专家鉴定,确认这些手稿出自谭咏麟笔下,创作时间集中在1985至1987年——正是“谭张争霸”白热化阶段。手稿中包含三首完整歌曲及两段未命名旋律,歌词主题涉及“友谊”“梦想”与“时代烙印”,笔迹间频繁出现的修改痕迹,印证了谭咏麟对作品的反复雕琢。

其中一首名为《风再起时》的歌词雏形,与张国荣1989年发行的同名经典存在高度关联。原版歌词中“任旧日路上风声取笑我,仍愿翻百千浪,在我心中起伏够”等句子,在手稿中被标注了“建议Leslie调整情绪表达”的备注。这一发现证实了业界长期猜测:尽管两人在台前竞争激烈,幕后却存在深度的艺术交流。


二、竞争之外:被遗忘的合作伏笔

在公众印象中,谭咏麟与张国荣的“王不见王”是港乐史上最著名的竞争叙事。然而,此次曝光的手稿揭示了另一层真相:竞争从未阻碍两人对彼此才华的认可
据张国荣生前好友*陈少琪*回忆,张国荣曾在私下聚会中提到:“Alan(谭咏麟)写歌好有爆发力,但他说自己的声线未必衬得起某些旋律。”而谭咏麟在1986年电台采访中的一段发言亦值得玩味:“好歌应该交给最适合的人唱,比如Leslie那种细腻的演绎方式,我学不来。
手稿中的《逆流》一曲,恰好印证了这种互补性。歌词以“逆着人潮奔跑,只为触碰星光”为内核,旋律跨度极大,副歌部分的高音区设计明显贴合张国荣的声线特质。业内人士分析,此类作品未被公开的原因可能源于当时唱片公司的商业考量——避免模糊两位天王的“竞争人设”


三、手稿解码:创作背后的时代密码

从音乐史角度审视,这批手稿的价值远超单纯的“明星轶事”。它们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1980年代香港流行文化的复杂生态
未完成作品《双城》的歌词写道:“霓虹割裂天际线,铜锣湾的雨,落在启德旧跑道前”——明显指向香港回归前的身份焦虑。而另一份标注“Demo参考《无心睡眠》节奏”的草稿,则揭示了谭咏麟对张国荣音乐风格的深入研究。音乐评论人*黄启聪*指出:“这些手稿证明,谭张二人本质上都是用音乐回应时代的观察者。他们的竞争表象下,共享着对城市变迁的敏锐触觉。”


四、未竟之作:遗憾与可能性交织

尽管手稿曝光引发轰动,但最大的悬念仍未解开:为何这些作品最终未能面世?
综合多方线索,原因可能有三:

  1. 商业环境的限制:当时宝丽金与华星唱片分属不同资本阵营,艺人间的直接合作需突破复杂利益链;
  2. 个人形象的权衡:张国荣正从偶像派向艺术派转型,未必愿意接受“对手创作”的标签;
  3. 时代情绪的错位:1987年后谭咏麟宣布不再领奖,张国荣亦于1989年暂别歌坛,手稿中的深沉主题与市场偏好的“劲歌热舞”渐行渐远。

近年来已有音乐人尝试将这些手稿重新编曲。2023年,作曲家*雷颂德*在社交媒体发布了一段基于谭咏麟手稿旋律的电子乐改编版,配文称:“有些音符注定属于未来。


五、遗产重生:当历史照进现实

手稿的曝光,意外掀起一场跨世代的文化回响。在张国荣逝世二十周年纪念音乐会上,新生代歌手*曾比特*演绎了重新填词的《风再起时》手稿原版,视频点击量突破千万。有乐迷留言:“原来抛开商业枷锁,他们的音乐本就该如此对话。”

更值得关注的是学界的态度。香港大学流行文化研究教授*吴俊雄*认为,这批手稿填补了“谭张争霸”叙事中的关键空白:“过去我们总用‘竞争’简化那个时代,但这些作品证明,香港流行文化的黄金年代,恰恰建立在创作者彼此激发、相互成全的基石之上。”


六、未完待续:手稿背后的追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