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爱在深秋》的旋律响起,无数乐迷仍会想起那个将粤语流行音乐推向巅峰的身影——谭咏麟。但鲜少有人注意到,这位被称为”永远25岁”的天王巨星,最初是以乐队主唱身份开启音乐征程的。从温拿乐队时期的青涩主唱,到单飞后横扫乐坛的创作天王,谭咏麟的早期原创作品不仅是个人艺术成长的见证,更折射出香港流行音乐黄金时代的创作脉络。本文将深入剖析1970至1980年代谭咏麟音乐风格的蜕变轨迹,解码其如何通过原创作品完成从乐队成员到时代偶像的华丽转身。


一、温拿乐队时期:摇滚基因与创作启蒙

1970年代初,谭咏麟以主唱身份加入温拿乐队(The Wynners),彼时的香港乐坛仍以翻唱英文歌为主流。尽管乐队以翻唱欧美摇滚作品成名,但谭咏麟已显露出创作野心。1975年的专辑《Love and Other Pieces》中,他首次参与作曲的《钟意就钟意》以轻快节奏融合粤语俚语,开创了粤语流行曲的市井叙事风格。这种将西方摇滚乐框架注入本土化表达的尝试,为其后来的创作定下基调。

温拿时期的谭咏麟虽未完全主导创作,但其对乐队音乐风格的塑造已不容忽视。在《大家乐》等电影原声带中,他主导的《玩吓啦》以诙谐歌词解构都市压力,这种将社会观察融入流行旋律的创作思维,成为其单飞后作品的重要特征。正如乐评人黄霑所言:”温拿不仅是青春符号,更是本土音乐人的创作实验室。”


二、单飞初期:从模仿到原创的破茧之路

1978年谭咏麟正式单飞,首张个人专辑《反斗星》却陷入风格迷茫。大量改编日本歌曲的尝试虽取得商业成功,却让追求创作自主性的他陷入挣扎。转机出现在1981年,《忘不了您》专辑中原创作品占比首次突破50%,其中由他包办词曲的《天边一只雁》以传统粤曲腔调演绎现代人的漂泊感,标志着他找到东方美学与流行音乐的平衡点

这一时期,谭咏麟的创作开始形成独特标识:

  • 旋律上:减少对日本演歌的依赖,转向欧陆民谣的抒情性(如《雨丝情愁》)
  • 题材上:从爱情叙事扩展至人生哲思(如《孩儿》探讨代际关系)
  • 制作上:与关维麟、卢东尼等音乐人建立长期合作,形成”谭式情歌”的黄金三角

三、原创力爆发:定义香港流行曲美学

1984年的《爱的根源》专辑堪称分水岭。谭咏麟不仅贡献了半数作曲,更在《爱在深秋》《谁可改变》等经典中构建起港乐的情歌美学范式。其中《幻影》的创作过程颇具传奇色彩——他在凌晨失眠时捕捉到的钢琴动机,经林敏骢填词后竟成为跨越时代的爱情寓言。这种即兴创作能力,印证了其音乐灵感的丰沛性。

值得关注的是,谭咏麟的创作版图并未局限于情歌范畴。他为电影《阴阳错》创作的《午夜丽人》,以蓝调旋律刻画都市夜归人的孤独,开创了粤语流行曲的都市写实流派;而《傲骨》中铿锵的摇滚编排,则延续了温拿时期的叛逆基因。这种多维度的创作能力,使其作品既能登顶商业榜单,又具备艺术深度。


四、风格突破:从情歌王子到音乐实验者

1985年后,面对张国荣、陈百强等新生代的冲击,谭咏麟的创作反而迸发更大胆的能量。《暴风女神》专辑中,他尝试将电子合成器与东方五声音阶结合,《你要等我》里实验性的叠录唱法,预示了1980年代末港乐的科技化转型。更令人惊叹的是,在商业巅峰期推出的《第一滴泪》,他竟以重金属摇滚诠释失恋情伤,这种打破类型边界的勇气,至今仍被乐迷津津乐道。

音乐学者陈少宝指出:”谭咏麟在1980年代中后期的创作,实则是香港流行文化的隐喻——既坚守抒情传统,又渴望突破地域局限。”这种双重性在其1987年为《再见吧!浪漫》谱写的同名主打歌中尤为明显:拉丁节奏包裹着中式伤离别绪,成就了华语流行音乐史上首次成功的世界音乐融合实验


五、创作哲学:商业与艺术的平衡术

回看谭咏麟的早期创作历程,“进化而非颠覆”始终是其核心逻辑。即使在改编歌曲占主流的年代,他仍坚持每张专辑保留30%以上的原创内容;当情歌路线遭遇市场质疑时,他又巧妙通过《知心当玩偶》等社会批判性作品拓展表达边界。这种在商业框架内寻求艺术突破的策略,恰是香港流行音乐黄金时代的生存智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