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咏麟的《朋友》怎么突然听不了了?”
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出类似疑问。作为华语乐坛的经典歌手,谭咏麟的作品在腾讯音乐旗下平台突然部分下架,引发用户热议。这一事件看似是寻常的版权调整,实则暗含音乐流媒体平台在行业变局中的策略博弈——从独家版权时代的终结到用户留存竞争,从内容成本控制到生态布局,腾讯音乐此次调整或许只是冰山一角。


一、版权争夺战:从“独占”到“共享”的行业转折

自2021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叫停音乐平台“独家版权”模式后,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咪咕音乐等平台的竞争逻辑开始转变。过去依靠独家版权资源筑起的护城河逐渐瓦解,平台不得不寻找新抓手。谭咏麟作品的下架,恰逢腾讯音乐与环球音乐、华纳音乐等唱片公司续约的关键节点,业内推测其背后可能是版权成本分配合作条款变更的结果。

网易云音乐近期悄然上架了部分此前缺失的粤语经典曲目,而咪咕音乐则通过“怀旧专区”强化老歌库。平台间的版权拉锯战从“抢独家”转向了差异化运营——谁能以更低的成本留住核心用户,谁就能在存量竞争中占据主动。


二、策略调整的背后:腾讯音乐的“断舍离”

腾讯音乐此次调整,被部分业内人士解读为“主动收缩战线”。据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腾讯音乐的营业成本中,内容成本占比超过60%,压力显著。面对用户增长放缓、短视频平台分流等挑战,优化版权投入成为必然选择。

“放弃部分非核心版权,转而加码原创内容、线上演出和AI技术,是腾讯音乐近两年的战略方向。” 一位接近腾讯音乐的行业分析师指出。例如,腾讯音乐旗下TME Live持续打造虚拟演唱会,其投资的AI作曲工具“琴韵”也已进入测试阶段。这些动作表明,平台正试图通过内容生产端的创新,降低对传统版权的依赖。


三、用户权益的夹缝:便利性与选择权的矛盾

版权调整直接影响用户体验。谭咏麟歌迷发现,此前整理的歌单因部分歌曲下架而出现“灰标”,不得不跨平台搜索资源。这种现象折射出音乐流媒体行业的长期痛点:用户数据迁移成本高,且平台间兼容性差。

尽管行业已进入“版权共享”阶段,但不同平台对同一歌手作品的覆盖度仍存在差异。例如,周杰伦的歌曲可在多平台收听,但具体专辑版本、演唱会录音等细节资源却分散各处。用户若想获得完整体验,不得不订阅多个平台会员。这种“被迫多平台使用”的状态,反而削弱了用户对单一平台的忠诚度。


四、博弈的下一局:生态竞争与行业重塑

音乐平台的战略重心已从“争夺版权”升级为构建生态闭环。腾讯音乐依托微信生态推出“微信听歌助手”,网易云音乐深耕社区文化与直播业务,苹果音乐则通过硬件绑定提升留存率。

这场博弈可能呈现三大趋势:

  1. 非独家战略合作:平台与唱片公司从“买断”转向流量分成、联合运营等灵活模式;
  2. 原创内容军备竞赛:自制综艺、音乐人扶持计划、AI生成内容成为新战场;
  3. 技术赋能体验:空间音频、自适应音质等技术将重新定义用户对“好服务”的认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