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70年代的香港乐坛,正处于传统时代曲与西方流行文化交融的转折点。在这股浪潮中,一支名为温拿乐队(The Wynners)的年轻组合横空出世,以充满活力的舞台形象与独特的音乐风格,成为香港流行文化史上不可忽视的里程碑。作为乐队核心成员之一,谭咏麟在温拿时期的成长轨迹,不仅预示了他日后“乐坛校长”的地位,更见证了摇滚精神与流行旋律的奇妙碰撞。本文将以温拿乐队的代表作为线索,回溯那段摇滚与流行交织的黄金年代,探索谭咏麟与乐队如何用音乐打破边界,定义了一个时代的审美。
一、温拿乐队:从地下乐队到潮流符号
温拿乐队的前身是1960年代末成立的Loosers乐队,成员包括谭咏麟、钟镇涛、陈友、彭健新与叶智强。早期的他们以翻唱欧美摇滚乐队作品为主,风格深受The Beatles、The Rolling Stones影响。1973年,乐队重组并更名为“温拿”(Wynners,意为“胜利者”),这一转变不仅是名称的更迭,更标志着他们从地下走向主流、从模仿转向原创的决心。
“当时的香港年轻人渴望新鲜的声音,温拿的出现填补了市场空白。” 乐评人黄志华曾如此评价。乐队成员鲜明的造型——喇叭裤、长卷发、亮片夹克——迅速成为年轻人的模仿对象,而他们的音乐则在硬核摇滚基底上融入粤语流行曲的旋律性,形成独特的“温拿风格”。
二、摇滚与流行的化学反应:代表作解析
温拿乐队的作品之所以历久弥新,关键在于他们成功调和了两种看似矛盾的基因:摇滚的叛逆张力与流行的悦耳旋律。
《钟意就钟意》(1974)
这首歌是温拿早期的代表作,也是香港第一支登上商业电台冠军的乐队原创作品。歌曲以轻快的节奏与口语化的歌词,唱出年轻人的恋爱态度。编曲中电吉他的布鲁斯摇滚 riff与谭咏麟清澈的声线形成反差,既保留了乐队的热血气质,又让歌曲易于传唱。《玩吓啦》(1975)
如果说《钟意就钟意》是温拿的“破圈之作”,那么《玩吓啦》则彻底展现了他们的摇滚底色。歌曲以强烈的鼓点开场,歌词直白地呼吁听众“抛开束缚,享受当下”。谭咏麟与钟镇涛的双主唱设计,让高亢的副歌充满爆发力,而间奏部分的吉他solo更是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大家乐》(1976)
这首为同名电影创作的主题曲,标志着温拿音乐风格的进一步成熟。歌曲结构复杂,前奏以钢琴铺陈抒情氛围,副歌却突然转向激昂的摇滚节奏。谭咏麟在此曲中的演绎尤为突出,从低吟到呐喊的转换,展现了其早期声乐控制力。值得一提的是,《大家乐》的歌词聚焦市井生活,将摇滚的批判性隐晦地融入日常叙事,成为“接地气”的先锋尝试。
三、谭咏麟:温拿时期的个人蜕变
作为乐队主唱之一,谭咏麟在温拿时期的成长轨迹,为其单飞后的巨星之路埋下伏笔。
嗓音的可塑性是谭咏麟脱颖而出的关键。在《L-O-V-E Love》等翻唱作品中,他精准模仿猫王的磁性低音;而在原创曲目如《追赶跑跳碰》中,他又能以清亮的高音驾驭快节奏摇滚。这种“变色龙”特质,让他成为乐队中最具辨识度的声音符号。
谭咏麟在创作上的参与度也逐渐提升。他为乐队填词的《自然关系》,以诗意笔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展现出超越同龄人的人文关怀。尽管当时的他尚未形成个人鲜明的创作风格,但这些尝试无疑为其后来的《爱的根源》《雾之恋》等经典专辑奠定了基础。
四、碰撞之后:温拿的遗产与启示
1978年,温拿乐队宣布解散,成员各自发展。但他们的影响力并未消退,反而在时代滤镜下愈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