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香港流行音乐的黄金年代,一群年轻人用青春的躁动与音乐的纯粹,为粤语歌坛注入了一股难以复制的活力。他们身着喇叭裤,留着蓬松卷发,在舞台上肆意挥洒着属于1970年代的浪漫与叛逆——这就是温拿乐队(The Wynners),一个承载着香港乐队文化启蒙记忆的传奇组合。而在这支乐队中,一位日后被称为“永远25岁”的天王巨星,正悄然积蓄着光芒。谭咏麟与温拿乐队的羁绊,不仅是个人音乐生涯的起点,更是一段被时光打磨得愈发珍贵的粤语经典记忆。那些尘封在黑胶唱片中的旋律,如今听来依然能唤醒跨越半个世纪的音乐共鸣。
一、温拿乐队:香港乐队文化的启蒙者
1973年,香港的夜空中飘荡着英文歌与国语曲的旋律,粤语流行音乐尚未迎来爆发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钟镇涛、谭咏麟、彭健新、叶智强、陈友五位年轻人以“Loosers”为名组建乐队,后更名为“温拿”(Wynners,意为“胜利者”)。乐队名称的更迭仿佛预示着命运的转折——从最初的青涩试错,到迅速成为香港本土乐队文化的标杆,温拿仅用了两年时间。
1974年,温拿推出首张专辑《Love and Other Pieces》,翻唱欧美热门金曲的同时,也尝试创作粤语原创作品。尽管彼时粤语歌仍被贴上“市井”标签,但温拿凭借《钟意就钟意》、*《玩吓啦》*等作品,以轻快的节奏与生活化的歌词,悄然改变了大众的审美取向。乐队成员鲜明的个性与舞台魅力,更让“温拿五虎”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偶像。
二、谭咏麟的“音乐练兵场”:从主唱到创作人
在温拿乐队中,谭咏麟并非一开始便站在C位。早期他与钟镇涛轮流担任主唱,二人的声线各具特色:钟镇涛的低沉磁性适合抒情慢歌,而谭咏麟的清亮嗓音则更适配乐队活力四溢的舞台风格。这种互补性在《Sunshine Lover》、*《I Go To Pieces》*等代表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真正让谭咏麟崭露头角的,是他对音乐创作的投入。1975年的专辑《Under the Lion Rock》中,他首次参与作曲的《大家乐》,以诙谐笔触描绘市井生活,成为电台点播率最高的歌曲之一。这段经历不仅磨炼了他的创作能力,更让他逐渐找到个人风格——将西方摇滚节奏与粤语歌词的韵律巧妙融合。正如乐评人黄霑所言:“温拿时期的谭咏麟,像一块璞玉,每一场演出都在雕琢未来的巨星轮廓。”
三、被低估的珍贵录音:温拿时期的粤语经典
提到温拿乐队的代表作,许多人会想到翻唱自The Osmonds的*《L-O-V-E Love》或充满迪斯科律动的《Sha La La》*。然而,那些真正体现粤语流行音乐本土化探索的原创作品,却因时代局限一度被忽视。
1976年的*《温拿狂想曲》专辑堪称乐队创作力的巅峰。谭咏麟与钟镇涛共同创作的《齐心就事成》,以励志歌词搭配激昂旋律,成为香港电台的年度热播曲;而《追赶跑跳碰》*则用跳跃的节奏与口语化歌词,精准捕捉了香港市井的烟火气。这些作品不仅奠定了温拿“粤语乐队先驱”的地位,更为谭咏麟单飞后的经典曲风埋下伏笔。
尤为珍贵的是,温拿乐队在现场演出中展现的即兴魅力。1977年红磡体育馆的录音资料显示,谭咏麟在演唱*《朋友》*时临时加入的即兴高音,让这首翻唱自日本歌手芹洋子的歌曲焕发出截然不同的生命力。这种“未修饰”的音乐现场感,正是数字时代难以复制的听觉珍宝。
四、解散与传承:温拿精神的延续
1978年,随着成员各自发展,温拿乐队宣布暂时解散。谭咏麟单飞后迅速崛起为粤语歌坛天王,钟镇涛在影视与音乐领域双线开花,而乐队其他成员也继续活跃于娱乐圈。但“温拿五虎”的情谊从未消散——自1983年起,他们以“每隔五年一次重组”的承诺,持续用音乐会唤醒乐迷的集体记忆。
在2016年的“温拿NEVER SAY GOODBYE演唱会”上,谭咏麟与乐队重现了*《千载不变》*的经典和声。这首诞生于1988年的歌曲,歌词中“情同两手/一起开心一起悲伤”的誓言,恰似温拿乐队跨越半个世纪的音乐羁绊。而对于谭咏麟而言,这段经历始终是他音乐宇宙的“原点”:“没有温拿,就没有后来舞台上的谭咏麟。那些年我们一起磨炼出的默契,是金钱买不到的宝藏。”
五、重听温拿:数字时代的听觉考古
随着黑胶复兴与数字母带修复技术的普及,温拿乐队时期的原始录音再度回归大众视野。唱片公司通过AI技术修复的《温拿乐队全集》,让《大家乐》中的贝斯线条与《齐心就事成》的鼓点细节得以清晰呈现。这些技术手段不仅还原了1970年代模拟录音的温暖质感,更让新一代乐迷意识到:在粤语流行音乐史上,温拿乐队绝非“前传”,而是一座值得反复聆听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