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94年,谭咏麟在《纯金曲演唱会》上演唱的《水中花》版本,被无数乐迷奉为“教科书级现场”。这首歌不仅因其旋律悠扬、歌词细腻而经典,更因谭咏麟在演唱中展现的呼吸控制技术成为声乐爱好者研究的焦点。为什么他的声音听起来如此松弛却充满力量?如何通过科学的呼吸方法让歌声兼具情感与稳定?这篇文章将深入剖析谭咏麟的呼吸控制秘诀,帮助你在声乐训练中找到突破方向。
一、《水中花》的演唱难点与呼吸控制的核心价值
《水中花》的旋律线条绵长,歌词中频繁出现连续的抒情长句(如“这纷纷飞花已坠落”),对歌手的气息支撑力和声音连贯性要求极高。谭咏麟在94版现场中的表现,完美平衡了“柔”与“稳”——既能在高音处保持通透感,又能在低吟时传递细腻的颤音。这种表现力的根基,正是科学的呼吸控制。
声乐训练中,呼吸常被称为“歌唱的生命线”。横膈膜呼吸法(即腹式呼吸)是谭咏麟这类经典歌手常用的技巧,其核心在于通过腹部肌肉的主动收缩与舒张,实现对气息的精准调控。与浅层的胸式呼吸相比,腹式呼吸能提供更长的气息支持,同时减少喉部压力,避免声音僵硬。
二、谭咏麟式呼吸控制的三大技术要点
1. 气息支撑的“黄金三角”
谭咏麟在演唱《水中花》时,特别注重腰腹、后背与横膈膜的联动。具体表现为:
- 吸气阶段:通过扩张腰腹两侧与后背下部(而非单纯鼓起腹部)储存气息,形成“气柱”支撑;
- 呼气阶段:保持腰腹肌肉的适度紧张,像“挤牙膏”一样均匀释放气流,避免气息突然泄出导致声音断裂。
练习建议:平躺时在腹部放置一本轻书,感受吸气时书本被顶起、呼气时缓慢落下的过程,每日练习5分钟,逐步建立肌肉记忆。
2. 情感表达与气息流动的“共振”
在94版《水中花》的副歌部分,谭咏麟通过气息的强弱变化强化情感张力。例如“凄雨冷风中”的“冷”字,他先以较强气流冲击声带制造穿透力,再迅速收弱气息,营造出颤抖的悲凉感。这种动态调整需要歌手对气息阀门(即声门闭合度)有极高的控制力。
技术解析:
- 强声处理:加大横膈膜下压力度,配合声带适度闭合,产生集中而有力的音色;
- 弱声处理:减少气息流速,放松喉部肌肉,让声音呈现自然的“气流感”。
3. 换气点的“隐形设计”
仔细聆听94版现场,会发现谭咏麟的换气几乎“无迹可寻”。他在乐句衔接处(如“往日片断涌心于”与“当中”之间)采用“偷气”技巧:快速通过鼻腔补充微量气息,同时保持口腔共鸣不中断。这种技术需要提前预判乐句结构,并精准规划呼吸节奏。
三、从理论到实战:如何复刻经典演绎?
1. 阶段性训练法
- 基础层:通过吹蜡烛练习(保持火苗倾斜但不熄灭)掌握气息的平稳输出;
- 进阶层:用“嘶嘶声”练习(发长音“s”)感受横膈膜对气流的控制;
- 应用层:结合《水中花》的歌词,标注换气点并尝试不同强弱处理方案。
2. 规避常见误区
- 过度吸气:并非吸气越多越好,过量会导致肌肉僵硬,反而限制气息流动;
- 忽视姿势:站立时双脚与肩同宽,微收下颌,有助于打开胸腔通道;
- 盲目模仿颤音:谭咏麟的颤音源于气息的自然波动,而非刻意抖动喉部。
四、现代技术辅助:用工具提升训练效率
当代声乐学习者可借助科技手段加速进步:
- 频谱分析软件(如Praat):可视化监测气息稳定性,对比自己与谭咏麟版本的频率波动;
- 呼吸训练器(如Ultrabreathe):增强横膈膜耐力;
- 手机录音复盘:重点检查长乐句的连贯性与换气噪音。
五、从《水中花》到个人风格:呼吸控制的创造性应用
谭咏麟的技术并非一成不变。在2003年《左麟右李演唱会》上,他对同一首歌的呼吸处理更侧重戏剧化对比,证明呼吸控制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学习者应在掌握基础后,结合自身音色特点(如女声可尝试更高位置的气息支撑),探索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案例参考:某学员通过调整呼吸节奏,将《水中花》的“旧梦似空”改为断句式演绎,既保留了原版韵味,又赋予了新的叙事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