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音乐现场演出中,音响系统如同隐形的艺术家,用精准的声波传递情感与能量。谭咏麟作为华语乐坛的”永远25岁”传奇,其演唱会不仅是听觉盛宴,更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2023年谭咏麟巡回演唱会现场扩声系统的布局设计,堪称大型演出声学工程的教科书案例。本文将深入解析这一系统的技术内核与设计逻辑,揭开顶级演唱会背后”听得见的科技密码”。


一、立体声场构建:三维空间的声学革命

现代演唱会扩声系统早已突破简单的”左右声道”概念。谭咏麟团队采用L-ISA沉浸式系统,通过主阵列、侧补声、顶置环绕及地面超低频的四维分层布局,在体育场空间内构建出高度精确的声像定位。当《爱在深秋》的前奏响起时,弦乐声部仿佛悬浮于观众席上方三米,而谭咏麟的嗓音始终稳定聚焦于舞台中央,这种空间分离度正是依赖96个独立音频通道的精密协作。


二、核心组件解析:科技打造的听觉滤镜

  1. 线阵音箱系统
  • 主阵列采用双12寸单元组成的可调曲率阵列,垂直覆盖角精确控制在8°-15°之间,成功解决体育场后排声压级衰减难题。实测数据显示,距舞台120米处声压级仍保持105dB±2的稳定输出。
  1. 数字调音台生态系统
    工程师团队使用DiGiCo Quantum7搭配SD-Rack接口箱,通过光纤网络实时处理256路输入信号。其独有的动态均衡处理技术,在谭咏麟演唱《讲不出再见》副歌部分时,能自动抑制话筒啸叫频点,保证声压峰值下的清晰度。

  2. 分布式延时系统
    针对体育场特有的声反射问题,在二层看台布置延时补声音柱,通过0.8-1.2秒的可变延时补偿,消除主声场与建筑反射声的相位抵消现象。这套方案使场馆后区的语言清晰度STI值从0.48提升至0.63(国际标准0.5以上为良好)。


三、声学参数优化:数据驱动的智能调控

团队采用MAPP 3D声场模拟软件进行预演算,结合场馆CAD模型生成三维声压云图。现场实测阶段,工程师在观众区布置32个声学监测点,通过无线传输实时反馈频谱数据。当检测到某区域中频缺失时,智能DSP处理器能在50ms内完成参数修正,这种动态校准技术使得全场频率响应差异控制在±1.5dB以内。

关键技术创新点

  • 应用16通道的多频段动态管理技术,确保低频能量均匀分布
  • 开发人声优先算法,在合唱段落自动提升主唱话筒8dB信噪比
  • 采用气象补偿系统,根据温湿度变化自动调整高频衰减斜率

四、隐蔽工程的艺术:看不见的技术匠心

  1. 供电系统的交响乐
    整个系统配置了三重供电隔离方案:主电网采用IPS不间断电源,关键设备接入飞轮储能UPS,数字调音台另设磷酸铁锂电池组。这种设计在遭遇电压波动时,能实现小于0.5个周期的无缝切换。

  2. 线缆管理的空间魔术
    超过20公里的音频线缆采用蛇形走线法敷设,关键信号传输使用AES3数字音频协议,通过阻抗匹配技术将信号损耗控制在-0.3dB/100m以内。舞台接口箱的定制化理线系统,让技术人员能在3分钟内完成故障线路更换。

  3. 电磁屏蔽的隐形战衣
    在5G基站密集的现代场馆,团队为所有模拟信号线包裹双层铜箔屏蔽层,数字信号传输则采用光纤隔离方案。频谱分析显示,现场射频干扰被抑制在-85dBu以下,完全达到广播级标准。


五、从图纸到现场:工程师的声学博弈

巡演总音响师李明透露,每站搭建需精确执行72小时倒计时流程

  • Day 1:吊装主阵列,完成1/3空间声场校准
  • Day 2:部署地面低频系统,优化200Hz以下频段能量分布
  • Day 3:微调延时系统,进行全频段脉冲响应测试

面对突发状况的应急预案同样周密:当广州站遭遇暴雨时,工程师启动防水透声罩应急模式,通过调整高频单元倾角,成功维持16kHz以上频段的清晰度。这种技术韧性,正是顶级演唱会音质的终极保障。


六、未来之声:扩声技术的进化方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