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的香港红磡体育馆,谭咏麟《纯金曲演唱会》如同一场声学魔法秀——数万观众沉浸在穿透力极强的歌声中,连场馆角落都能捕捉到喉音的细微震颤。这场被称为“零瑕疵”的演出背后,有位隐身幕后的关键人物:音响工程总监陈国强。时隔三十年,这位声学魔术师首度袒露:顶级声场的构建,本质是场精密的人声与空间的博弈

一、器材选择:在极致与妥协间寻找平衡点

“当时全香港只有三套Digidesign Pro Tools系统,我们租用了其中两套。”陈国强在采访中掀起技术底牌。这套早期数字音频工作站的出现,标志着演唱会制作从模拟到数字的关键跨越。但器材堆砌并非万能,顶级设备的组合必须经过空间共振测试——红磡特有的穹顶结构会在650Hz频段产生驻波,团队通过悬挂式吸音棉阵列,将混响时间精准控制在1.8秒。

动态处理器的选择更显功力。为避免谭咏麟标志性的爆破音(如《爱情陷阱》副歌)产生啸叫,工程师采用双链式压缩:DBX 160X负责瞬间动态控制,UREI LA-4则处理持续电平。这种“刚柔并济”的策略,使得《雾之恋》中气声的绵密质感得以完整保留。

二、空间声学:看不见的第三位表演者

红磡体育馆的扇形结构对声音扩散提出严苛挑战。团队创造性地采用多点延时系统,在舞台正上方设置六组延时音箱阵列。“当校长走到T型舞台尽头时,距离主音箱组足有28米,我们通过0.08秒的延时补偿,让声像始终与视觉同步。”这种空间定位技术,后来成为现代演唱会标配。

环境噪音的消除同样暗藏玄机。面对场馆外弥敦道的车流声,工程师在低频陷阱中植入反向声波发生器。这种主动降噪技术在94年尚属超前,确保《爱在深秋》前奏的弱唱段落不受干扰。陈国强笑称:“我们测算过,当鼓手击打底鼓时,降噪系统能抵消87%的外部低频噪音。”

三、人声处理:为独特音色定制信号链路

谭咏麟的声线兼具金属质感与温暖共鸣,这对话筒选择提出特殊要求。团队最终选定Neumann U87Ai搭配定制防喷罩,这个组合能突出2000-4000Hz的明亮度,同时抑制齿音。监听系统更是量身打造——返送音箱采用30度倾角安装,使歌手能清晰捕捉自己的泛音列

在混音台前,工程师独创“三层EQ架构”:先通过API 550B提升2kHz增强穿透力,再用Pultec EQP-1A衰减120Hz以下低频,最后接入Massive Passive进行整体音色塑形。这种处理方式让《朋友》的合唱段落层次分明,即使32人合唱团齐唱时,主唱声部仍能凌驾于声浪之上。

四、动态响应:预见性的艺术

“真正的考验在于歌曲过渡时的动态突变。”陈国强回忆《捕风的汉子》到《水中花》的极端转换。前者的电吉他声压级达115dB,后者前奏却需要维持85dB的静谧感。团队开发出智能增益渐变系统,能根据预设曲目表自动调整总输出电平,这项技术比自动化混音台的普及早了整整十年。

突发状况的应急方案同样周密。当演唱会进行到第18首曲目时,主扩音箱组突发相位失真。备用系统在0.3秒内完成切换,这个反应时间甚至快于人类听觉的延迟感知阈值。“我们设置了七级容错机制,从电源冗余到信号路由备份,确保任何单点故障都不会影响整体听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