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是否在唱歌时总感觉气息不够用,高音上不去、长句唱不完?或是明明情感充沛,却因呼吸不稳让歌声大打折扣?许多声乐学习者都曾为此困扰,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往往在于气息控制。近期,不少音乐老师推荐用谭咏麟的经典歌曲《讲不出再见》作为训练素材。这首歌为何能成为气息训练的“黄金教材”?如何通过它系统提升演唱技巧?本文将为你揭开答案。
一、为什么《讲不出再见》适合练习气息控制?
《讲不出再见》作为华语乐坛的经典之作,其旋律起伏明显,情感表达细腻,尤其适合作为声乐训练的“试金石”。
歌词结构与呼吸节奏的契合
歌曲主歌部分的句子长度适中,副歌则通过“我最不忍看你,背向我转面”等长句设计,要求演唱者在连贯吐字的同时保持气息稳定。这种“短句+长句”的交替结构,能帮助学习者逐步适应不同呼吸节奏的切换。情感表达对气息的深层要求
谭咏麟的演唱以情感充沛著称,而情感的传递离不开气息的支撑。例如副歌部分的“要走一刻请不必诸多眷恋”,需要胸腔共鸣与横膈膜控制的配合,才能唱出沧桑感。这种“以情带声”的练习,能避免机械化的呼吸训练。音域跨度与气息稳定性的挑战
歌曲从低音区到中高音区的渐进式攀升,要求演唱者在小幅度音程变化中维持气息的均匀输出。这种设计能针对性训练气息持久力,避免唱歌时出现“断层感”。
二、用《讲不出再见》训练气息的四大技巧
技巧1:腹式呼吸的“启动练习”
“唱歌时肚子要用力”——这句老师常说的话,实际是指腹式呼吸法。练习时可将手放在腹部,吸气时感受腹部向外扩张,呼气时缓慢收缩。用《讲不出再见》的前奏部分(纯音乐段落)作为“空白区”,在此过程中反复调整呼吸节奏,直到能自然衔接第一句歌词。
技巧2:长句的“分段换气法”
副歌长句“要走一刻请不必诸多眷恋”是气息控制的关键难点。建议将长句拆解为“要走一刻|请不必|诸多眷恋”,在“刻”“必”后设计隐蔽换气点。通过标记换气位置并反复练习,逐步减少换气次数,最终实现“一气呵成”。
技巧3:弱声练习巩固气息支撑
尝试用半音量演唱整首歌曲。弱声状态下,横膈膜需要更主动地控制气流,这能强化呼吸肌肉群的记忆。尤其注意“浮沉浪似人潮”等低音部分,保持气息下沉,避免因音高降低而松懈。
技巧4:动态力度与气息的配合
歌曲中“你我伤心到讲不出再见”一句,谭咏麟通过渐强处理增强情感张力。练习时可在谱面上标注力度符号(如p、mf、f),感受气息压强与音量变化的关联,从而掌握“用气息推声音”而非“用喉咙喊”的技巧。
三、避开常见误区:从“能唱完”到“唱得好”
误区:盲目追求“一口气唱完”
许多初学者误以为“少换气=水平高”,实则过度憋气会导致喉部紧张。正确的做法是根据自身肺活量设计换气点,逐步优化。误区:忽视咬字对气息的影响
*“讲不出再见”中的“再”(zài)字若发音松散,会导致漏气。应通过“舌尖抵住上齿龈”的咬字动作,减少气息浪费。误区:只练歌不练基本功
单纯依赖歌曲练习可能陷入瓶颈。建议搭配吹纸巾练习(将纸巾吹至45度角并保持10秒)或数枣练习(一口气数“一个枣、两个枣…”),强化基础呼吸能力。
四、延伸训练:让气息控制融入日常
说话中的气息意识
尝试用演唱时的呼吸方式朗读歌词,注意句尾字的归音是否清晰。日常对话中也可有意识保持腹部支撑,避免“气短句碎”。跨风格曲目适应性训练
掌握《讲不出再见》的气息技巧后,可尝试其他风格歌曲。例如用林忆莲的《至少还有你》练习柔和的连贯气息,或用张惠妹的《听海》强化爆发力与控制的平衡。录音复盘与客观评估
用手机录制练习过程,重点关注换气声是否明显、长句是否平稳。对比原唱版本,分析谭咏麟在“转音”“颤音”中如何通过微调呼吸增强表现力。
五、辅助工具推荐
- 呼吸训练器:通过阻力调节增强肺活量;
- 节拍器APP:设定60-80BPM节奏,练习匀速呼气;
- 声谱分析软件:如“Vocal Pitch Monitor”,可视化气息不稳导致的音准波动。
结语(根据要求省略)
关键词自然分布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