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讲不出再见》的旋律在教室响起,学生们的跟唱声中,似乎藏着某种跨越时代的共鸣。” 最近,这首诞生于1994年的经典粤语歌曲因其歌词被选入某地语文教材而引发热议。有人质疑流行音乐是否具备“文化高度”,有人则感叹“教材终于跟上时代脚步”。这一事件看似是教育领域的小变革,实则折射出当代社会对文化遗产定义的重新审视——那些曾被视作“快餐”的流行文化,是否正在成为新一代人的精神根系?
一、文化遗产的现代性突围: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
传统语境中,文化遗产常与古迹、文物、传统技艺等“古老”符号绑定。然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早已明确:语言、艺术、社会实践等“活态表达”同样构成文化遗产的核心。《讲不出再见》的歌词入选教材,恰恰印证了这一趋势——它以当代人熟悉的语言形式,承载着离别、成长、时代变迁等永恒主题。
歌词中“是对是错也好/不必说了/是怨是爱也好/不须揭晓”的留白艺术,暗合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学;而“你我伤心到讲不出再见”的直白表达,又与现代社会的情感宣泄方式无缝衔接。这种“传统基因”与“现代外壳”的融合,让文化遗产不再局限于博物馆的玻璃展柜,而是通过教育系统渗透进年轻一代的认知体系。
二、歌词文本的文化解码:一场跨越三十年的对话
《讲不出再见》的入选绝非偶然。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其歌词至少包含三重文化价值:
- 方言艺术的存续价值:粤语作为汉语重要分支,承载着岭南文化的独特审美。歌词中“说再见”的粤语发音“zin3 gin3”,在押韵与情感张力上具有普通话无法替代的表现力;
- 时代记忆的凝结功能:歌曲诞生于香港流行文化黄金年代,见证了粤语歌曲从地域性艺术发展为全球华语圈共同记忆的过程;
- 情感表达的普世性:复旦大学社会学者李钧曾指出,“流行音乐是工业化时代的情感货币”。歌词中对离别场景的刻画,精准击中了不同代际人群的情感共振点。
这种多重文化属性的叠加,使其超越了单纯的娱乐产品范畴,成为记录社会情感结构的文化标本。教材编委会专家在接受采访时透露:“选择标准不是‘经典与否’,而是能否让学生理解文化演进的逻辑。”
三、教材改革的隐喻:文化传承的“破圈”实验
将流行歌词纳入教材,本质上是一场教育话语体系的重构。北京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的调研显示,“00后”学生对于课本中古诗词的情感共鸣度,普遍低于对影视、音乐作品的认同。这种现象倒逼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在数字原住民成为主流的今天,文化传承是否需要更开放的载体?
《讲不出再见》的案例提供了创新路径:
- 连接课堂与生活:通过解析学生熟悉的歌词,引导其发现文字背后的修辞技巧与思想深度;
- 构建文化坐标系:将粤语歌曲与唐诗宋词对比教学,揭示汉语表达的历时性演变;
- 激活批判性思维:讨论商业性流行文化中哪些元素具备长期留存价值,培养学生对文化产品的甄别能力。
这种“以今释古、以流行证经典”的方式,恰好呼应了法国哲学家利奥塔提出的“小叙事”理论——在宏大历史叙事之外,日常生活经验同样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维度。
四、流行音乐的遗产化:一场正在发生的文化运动
《讲不出再见》并非孤例。从周杰伦《青花瓷》成为书法教学案例,到方文山歌词被写入文学研究论文,流行音乐正在经历“经典化”蜕变。台湾学者马世芳将这种现象称为“速食文化的慢发酵”:当特定作品经受住时间筛选,其携带的文化基因便自动升格为集体记忆的组成部分。
这种转变背后存在清晰的社会动力学逻辑:
- 技术革新:数字存储技术让流行文化摆脱“一次性消费”桎梏,得以长期保存与传播;
- 代际更迭:伴随80、90后成为社会中坚,其青春记忆自然进入文化主流叙事;
- 全球化反思:在文化同质化危机中,本土流行文化成为构建身份认同的重要资源。
正如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代表人物霍尔所言:“文化从来不是完成时,而是不同群体持续争夺意义的过程。” 流行歌词进入教材,正是这场意义争夺战中最具象征性的战场之一。
五、争议背后的真问题:谁在定义文化的边界
质疑声始终存在。反对者认为流行文化“缺乏思想深度”“过度商业化”,但这类批评或许混淆了两个概念:“文化遗产”的本质不是内容的高下之分,而是群体认同的凝聚之力。敦煌壁画在唐代亦是市井艺术,宋词元曲最初都属“流行文学”。今天我们对《讲不出再见》的价值争论,或许正复现着历史上每一次文化范式转型时的认知冲突。
更具建设性的讨论应聚焦于选择机制与诠释方法:如何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避免让教材成为流量榜单的复刻?怎样通过教学引导,帮助学生区分文化产品的娱乐属性与思想价值?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这场文化实验最终能否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传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