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为华语乐坛的“常青树”,谭咏麟的演唱会向来以高水准的制作与视听盛宴著称。2019年肇庆站作为其经典巡演的重要一站,不仅凭借金曲唤起无数乐迷的青春记忆,更以颠覆性的舞台灯光设计成为业界热议的焦点。究竟这场演唱会的灯光如何与音乐共舞?科技与艺术又如何在此碰撞出火花?本文将从技术解析与美学呈现的双重视角,带您走进这场光影传奇的幕后世界。
一、主题定位:用光影编织时空叙事
谭咏麟2019肇庆演唱会的灯光设计核心,紧扣“经典重现·情怀共鸣”的主题。设计团队明确提出“以光为笔,勾勒音乐情绪”的创作理念,通过动态灯光语言,将《爱在深秋》《朋友》《一生中最爱》等经典曲目转化为视觉化的情感表达。例如,《雾之恋》开场时,舞台被冷色调的薄雾灯光笼罩,配合缓慢升降的LED冰屏,瞬间将观众带入朦胧的回忆氛围;而《夏日寒风》则以高饱和度的霓虹光束与频闪效果,复刻80年代迪斯科的狂热节奏。
肇庆站的舞台结构采用了三层环形灯架与地面嵌入式矩阵灯的立体布局。这种设计不仅扩展了灯光的覆盖维度,更通过上下呼应的光影层次,强化了“沉浸式”体验——当《讲不出再见》的旋律响起时,观众席上方的环形灯带同步亮起暖黄色光晕,仿佛将整个场馆包裹在温柔的告别情绪中。
二、技术突破:智能控台与设备协同
肇庆站灯光设计的另一大亮点,是MA Lighting grandMA3控台系统与Robe MegaPointe灯具的深度配合。MA3系统凭借强大的时间轴编程能力,实现了灯光变化与音乐节奏的毫秒级同步。例如在《爱情陷阱》的电子鼓solo段落,16组MegaPointe灯具以0.2秒为间隔进行方位旋转,形成极具冲击力的动态光束阵列,这种精准到音符的灯光响应,让视觉与听觉达成了近乎完美的“量子纠缠”。
设备选择上,设计团队特别强调环境适应性。肇庆体育中心露天场馆的开放式结构,对灯光亮度和投射距离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现场配置了42台Clay Paky B-Eye K20 Wash灯具,其独特的双棱镜系统能在远距离投射中保持色彩纯度,即使后排观众也能清晰捕捉到舞台中心的渐变光效。而地面铺设的120块LED透明地砖,则通过编程实现与歌手走位的实时互动——当谭咏麟走向延伸舞台时,地砖随之亮起流动的星光轨迹,宛如踏浪而行。
三、艺术表达:色彩心理学与符号隐喻
在色彩运用层面,灯光设计师深谙情绪引导的视觉法则。《水中花》的表演中,舞台被处理成水波纹状的蓝绿色投影,配合顶部悬挂的镜面球反射出万千光斑,隐喻时光流逝与记忆碎片;而《傲骨》的摇滚段落则切换为猩红色光束与黑色剪影的强烈对比,通过明暗冲突凸显歌曲的叛逆内核。
更巧妙的是对地域文化符号的融合。肇庆作为岭南文化重镇,其标志性的七星岩、端砚等元素被抽象为灯光图案。在安可环节《一生何求》的演绎中,主屏呈现出水墨风格的七星岩轮廓,两侧灯墙则投射出砚台纹理的渐变光影,既呼应城市文化底蕴,又不破坏演唱会的整体美学调性。
四、幕后挑战:天气变量与安全冗余
由于肇庆站为露天场地,灯光团队面临多变的天气考验。为此,所有灯具均采用IP65防水等级,并在灯架结构中加入重力感应器,实时监测风速变化。当降雨导致舞台湿滑时,地砖灯光会自动切换为高亮度模式,通过增强照明降低表演风险。
另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是眩光控制。为避免高功率灯具直射观众席,设计师特别调整了侧方位灯具的俯仰角度,并加装蜂巢透镜过滤杂散光。这种“隐形”的安全设计,既保障了观赏舒适度,又让灯光始终服务于内容表达,而非沦为炫技工具。
五、行业启示:演唱会灯光的未来趋势
谭咏麟肇庆演唱会的成功,为大型演出灯光设计提供了多重启示:
- 动态响应技术的普及,使得灯光不再是预设程序的机械执行,而是能够根据现场氛围实时调整的“智能生命体”;
- 跨媒介融合成为新常态,灯光与投影、机械舞台、甚至AR技术的联动越发紧密;
- 情感共鸣取代视觉刺激成为核心诉求,正如总设计师在采访中强调:“最好的灯光,是让观众忘记灯光的存在,却记住了那一刻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