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深夜的耳机里,黄莺莺的《雪在烧》循环播放。有人在评论区写道:“这是一首关于爱情毁灭的哀歌。”另一条高赞回复却反驳:“明明是在隐喻社会动荡。”同一段旋律、同一句歌词,为何能折射出截然不同的情感光谱?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歌词文本的多义性在当代音乐传播中的典型映射。当创作者将隐喻与留白融入作品,听众的个体经验便成为解码的密钥。以《雪在烧》为切口,我们得以窥见:音乐文本的开放性,如何让一首歌跨越时代,成为无数心灵的共鸣载体。
一、《雪在烧》的创作语境与文本留白
1987年,台湾音乐人曹俊鸿为电影《雪在烧》创作同名主题曲。歌词中“雪在烧”这一核心意象,本身即构成矛盾修辞——雪的冰冷与燃烧的炽烈形成张力。据曹俊鸿回忆,创作初衷是刻画“一种压抑到极致的爆发”,但具体指向并未明示。这种意向模糊性,为听众的再创造留下空间。
歌词中反复出现的“风中的野火”“脚印被埋葬”等意象,既可解读为个体情感的挣扎(如爱情中的控制与反抗),也可视作对威权社会的隐喻(如白色恐怖时期的台湾)。值得注意的是,创作者刻意回避了人称代词与具体情节,使文本脱离特定叙事框架,成为可供投射的“空白画布”。
二、多义性解码:三种主流解读路径
1. 情感创伤的私人叙事
在网易云音乐的热评区,超过40%的听众将《雪在烧》与失恋体验关联。“当你说别哭,我说不哭,然后雪在烧”被视作亲密关系中的权力博弈——表面妥协下的内心灼痛。心理学研究显示(Hargreaves, 2012),音乐文本的模糊性能激活听众的自我参照思维,这也是为何许多人会在歌词中“听到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