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腊月的寒风裹挟着年味掠过街头巷尾,家家户户的窗棂上贴满剪纸,商场循环播放的贺岁旋律早已成为春节的听觉符号。在数字时代洪流中,传统民俗与现代媒介的碰撞催生出独特的文化景观——台湾歌手卓依婷的新年歌曲《哗哩哗》便是典型代表。这首诞生于90年代的经典作品,凭借欢快旋律与民俗意象,不仅承载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更借助影像记录技术,在短视频平台掀起“复古潮”。当镜头对准舞龙舞狮与电子屏幕中的卓依婷时,我们不禁思考:传统年俗如何通过音乐与影像实现跨时代的文化共振?
一、卓依婷与《哗哩哗》:新年音乐的民俗基因
1997年,卓依婷推出贺岁专辑《春风舞曲》,其中《哗哩哗》以闽南语演绎,迅速风靡海峡两岸。歌曲标题“哗哩哗”取自鞭炮声的拟音,配合歌词中“贴春联、拜灶神、发红包”等场景,将春节仪式浓缩为三分钟的听觉盛宴。与传统民乐不同,《哗哩哗》融入电子合成器与流行节奏,既保留“祭祖祈福”的庄重感,又注入“阖家团圆”的轻松氛围,成为春节文化“新旧融合”的早期范本。
卓依婷的MV拍摄大量采用实景记录:庙会集市的人群、手写春联的老人、儿童追逐嬉戏的庭院……这些镜头无意间成为90年代民间春节习俗的影像档案。当今天的人们通过B站、抖音重温这些画面时,不仅听到旋律,更直观感受到“消失的年味”——手作糕点的蒸汽、木门上的铜环、长辈手缝的新衣。这种视听结合的表达,让《哗哩哗》超越了歌曲本身,成为民俗文化的动态教科书。
二、从卡带到算法:媒介迭代下的文化承载力
《哗哩哗》的传播史,几乎映射了中国媒介技术的演进轨迹。90年代,它通过磁带与CD进入家庭;千禧年后,KTV包厢里的合唱延续其生命力;如今,短视频平台的二创让这首歌意外“翻红”。在哔哩哔哩,用户将卓依婷的MV与自家年夜饭视频混剪,#听卓依婷过年#话题播放量突破2亿次。这种“旧曲新用”现象揭示了一个深层逻辑:民俗文化需要适配当代媒介的载体形式。
以“春节民俗影像记录”为关键词的UP主“年画少年”曾分析:“卓依婷歌曲的节奏感与短视频的‘卡点’需求天然契合,歌词中的具体场景又为创作者提供叙事模板。”例如,《哗哩哗》副歌部分的锣鼓声,常被用于剪辑舞狮镜头;歌词“初一早,穿新袄”则激发用户拍摄新年换装视频。这种互动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观众主动参与的文化再生产——年轻一代用手机镜头重新诠释传统,而卓依婷的旋律成为串联记忆与创新的纽带。
三、文化符号的解构与重构:当“土味”成为潮流
有趣的是,《哗哩哗》在Z世代眼中自带“复古萌感”。MV中卓依婷的绣花旗袍、90年代影楼风的布景、略显粗糙的特效字幕,被网友戏称为“初代国风MV”。这种审美反差,恰恰成为其破圈传播的推手。在社交媒体,大量二创视频刻意放大“土味”元素:用像素滤镜模仿老电视画质,为片段添加“蒸汽波”特效,甚至将歌词翻译成英文制作成“文化输出”梗图。
这种解构并未消解歌曲的民俗内核,反而通过亚文化编码强化了其符号价值。正如文化学者指出:“年轻人在戏谑中完成对传统的认同——他们嘲笑MV的过时,却自发模仿其中的拜年手势;调侃‘土味’,却认真记录贴春联的过程。”当《哗哩哗》作为B站跨年晚会的背景音乐响起时,满屏弹幕刷过“DNA动了”,证明这种解构本质上是一场跨越代际的文化对话。
四、影像记录:民俗活态传承的技术支点
相较于文字记载,影像对春节民俗的保存更具立体性。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调研显示,73%的90后通过影视作品了解传统年俗,而《哗哩哗》这类音乐影像因其娱乐属性,比纪录片更易触达大众。在福建漳州,非遗保护中心曾发起“寻找MV同款场景”活动,鼓励市民对照歌曲画面拍摄当下春节景象。镜头对比中,青石板路变成柏油马路,竹编灯笼变为LED灯饰,但祭祖的供桌摆设、年夜饭的菜品组合依然严格遵循古制。
这种记录方式的价值在于捕捉变与不变的张力。当4K镜头细致呈现老人撰写春联的笔锋,当慢动作特写记录烟花升空的轨迹,技术手段放大了民俗细节的感染力。而卓依婷歌曲提供的,正是一个穿越三十年的参照系——听众既能从新版改编中感受创新(如交响乐版《哗哩哗》登上央视戏曲春晚),也能在原版MV里追溯本源。这种双重体验,恰好印证了民俗学者所言:“传统的生命力不在于凝固,而在于流动中的自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