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卓依婷的经典歌曲被AI技术“复活”成新作品时,评论区炸开了锅。 有人为“数字重生”的童年偶像热泪盈眶,有人惊叹技术对音乐边界的突破,更多人则开始质疑:这种未经授权的AI翻唱是否侵犯了原作者的权益?从“AI孙燕姿”席卷B站到“AI Drake”被环球音乐起诉,人工智能翻唱正将音乐版权问题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灰色地带。


一、争议缘起:卓依婷AI合成音事件为何踩中版权雷区?

2023年,某短视频平台出现大量标注“卓依婷AI合成版”的翻唱作品,播放量迅速突破百万。这些作品通过声纹克隆技术,用卓依婷的演唱特征重新演绎其他歌手的热门歌曲。争议焦点在于:AI翻唱者是否需要为“声音肖像权”付费?改编后的作品收益该归技术开发者还是原权利人?

法律界人士指出,我国《著作权法》第三十八条明确规定,表演者享有许可他人复制、发行录有其表演的录音录像制品的权利。即便AI生成的并非真实演唱,只要达到“实质性相似”标准,就可能构成侵权。卓依婷经纪公司后续发布的维权声明,正是基于这种法律逻辑。


二、法律迷宫:AI翻唱触碰哪些法律红线?

  1. 著作权维度
    根据《伯尔尼公约》,音乐作品版权涵盖词曲著作权、表演者权、录音制作者权三重保护。AI翻唱若直接使用原版伴奏,可能侵犯编曲权;克隆特定歌手音色,则涉嫌侵害表演者权。2022年美国联邦法院判决的“AI音乐侵权第一案”中,被告因使用比伯声纹模型被判赔偿87万美元。

  2. 人格权边界
    《民法典》第1019条将“声音权”纳入人格权保护范围。即便卓依婷未注册声音商标,AI对其音色的高精度模仿仍可能构成人格权侵害。日本2023年修订的《著作权法》新增条款,明确将AI模仿人类声音的行为纳入规制范围。

  3. 平台责任认定
    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平台若明知AI翻唱侵权仍推荐传播,需承担连带责任。某音乐平台下架5万首AI生成歌曲的案例,正是平台履行“避风港原则”的典型表现。


三、技术伦理:创新与侵权的分水岭在哪?

AI翻唱的技术实质是通过深度学习模型解构人声特征。开源项目So-VITS-SVC仅需3分钟原声即可克隆音色,这种低门槛技术带来的法律风险呈指数级增长。技术中立原则在此遭遇挑战:开发者能否以“工具无罪”为由免责?用户生成的AI作品属于改编权还是新创作?

值得关注的是,独创性认定标准正在松动。欧盟2023年《人工智能法案》草案提出,AI生成内容若体现“人类创造性选择”,可享有版权保护。这为卓依婷AI翻唱事件提供了新解法:当技术团队对音色模型进行独创性调整时,或可主张部分著作权。


四、破局之道:音乐产业正在如何应对?

  1. 权利人的技术反制
    环球音乐集团已研发AudioShield系统,可识别AI生成的模仿音轨。国内某唱片公司则尝试在母带中植入数字水印,使AI模型无法解析真实声纹。

  2. 平台规则重构
    抖音、网易云等平台开始要求AI翻唱内容标注技术来源,并开通“原作者投诉快捷通道”。YouTube推出的Content ID系统,甚至能识别AI翻唱中的旋律相似度。

  3. 新型授权模式
    美国Hume AI平台推出“声音版权交易所”,权利人可对声纹模型进行定价授权。这种“按次计费”模式为卓依婷等艺人提供了商业化路径参考。


五、未来图景:AI翻唱将走向何方?

据国际唱片业协会(IFPI)预测,到2025年全球AI生成音乐市场规模将达25亿美元,其中翻唱作品占比超60%。技术迭代、法律完善、公众意识提升的三重变量,正在重塑音乐版权生态:

  • 技术层面,联邦学习技术有望实现“只学特征不复制数据”的合规模型;
  • 立法层面,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已要求训练数据需合法来源;
  • 商业层面,虚拟歌手洛天依的成功证明,完全原创的AI声库模式能够规避版权风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