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曾反复回看黎明与王菲主演的《两个人的烟火》MV,一定对那种朦胧的暖黄光影与泛青的冷调阴影印象深刻——斑驳的霓虹招牌、潮湿的街道、人物面部的柔光,共同构成了千禧年前后香港影视独有的胶片质感。这种被称为“港风滤镜”的视觉风格,如今在社交媒体上再度翻红。本文将拆解《两个人的烟火》MV的色调密码,从色彩原理到实操步骤,手把手教你用手机/电脑软件复刻经典港风氛围。
一、为什么《两个人的烟火》的色调能成为港风标杆?
《两个人的烟火》诞生于2004年,恰逢香港电影从胶片向数字过渡的阶段。MV导演通过柯达胶片的自然颗粒感与低饱和冷暖对比,强化了都市夜晚的浪漫与疏离感。其色调特征可归纳为:
- 阴影偏青蓝:模拟老式荧光灯管的冷光,营造潮湿的市井气息;
- 高光泛橙黄:模仿钨丝灯的暖调,与冷色阴影形成戏剧化对比;
- 低清晰度+柔光:弱化细节,突出人物情绪与光影层次。
这种处理手法不仅契合歌曲的抒情基调,更成为后来者模仿港风时“一眼辨真伪”的核心标准。
二、前期准备:找到你的“港风底片”
想要精准复刻色调,选对原片是成功的一半。参考MV场景,建议选择以下类型的素材:
- 光线条件:夜间或黄昏拍摄,包含点状光源(如路灯、霓虹灯);
- 色彩元素:红、黄、蓝占主导(例如招牌、出租车、旧楼房);
- 构图层次:前景人物与背景建筑形成纵深,便于突出光影反差。
Tips:若原片光线平淡,可先用Snapseed或Lightroom增强基础对比度,为后续调色留出空间。
三、实操步骤:用VSCO/LR还原电影级色调
1. 基础调整:打造“胶片底色”
- 降低曝光(-10~-15):避免画面过亮失去复古感;
- 提高对比度(+20):强化明暗分区,但需保持阴影不死黑;
- 降低饱和度(-5~-10):为后续色彩分级腾出调整空间。
2. 色彩分级:冷调阴影+暖调高光
- 阴影加青蓝:在LR的“颜色分级”模块,将阴影色相调至200~220(青蓝色),饱和度15~20;
- 高光加橙黄:高光色相选择30~40(橙黄色),饱和度10~15;
- 中间调微调:若肤色发灰,可向中间调加入少量洋红(色相330,饱和度5)。
3. 曲线工具:模拟胶片动态范围
- RGB曲线:拉出浅S型,提亮最暗部(左端点向上)、压暗次暗部(曲线中部下移),增强画面通透感;
- 红色通道:在高光区轻微下压曲线,减少红色溢出,避免肤色过暖。
4. 质感强化:颗粒与柔光
- 添加颗粒(强度20,大小25):模仿胶片粗粝感;
- 柔光效果:使用PS的“高斯模糊”图层(半径30~50),混合模式改为“滤色”,透明度30%~40%,营造朦胧光晕。
注:以上参数需根据原片曝光灵活调整,建议保存为预设后再微调。
四、进阶技巧:让“港风”更逼真的细节
- 色调分离:在HSL面板中,单独降低绿色/紫色的饱和度,突出红黄蓝三原色;
- 局部处理:用径向滤镜提亮人物面部,并增加橙色饱和度(+10),模拟MV中黎明面部的暖光;
- 动态模糊:对背景车流使用动态模糊(强度8~12),增强都市夜间的流动感。
五、常见问题与避坑指南
- 问题1:调色后画面脏乱?
→ 检查是否过度叠加冷调。港风阴影偏青但不等于全片泛蓝,需通过蒙版控制冷色区域。
- 问题2:肤色蜡黄不自然?
→ 在HSL中降低橙色饱和度(-5)、提高明度(+10),或使用“校准”工具微调红原色色相。
- 问题3:缺乏电影感?
→ 尝试裁剪为2.35:1宽画幅,并添加上下黑边,瞬间提升画面叙事性。
六、从调色到创作:港风美学的延伸思考
《两个人的烟火》的色调之所以经典,在于它用色彩语言放大了都市爱情中“甜蜜与孤独并存”的矛盾感。当你掌握基础调色方法后,不妨尝试:
- 主题化配色:将主色调从橙青改为红绿(参考《堕落天使》),表达不同情绪;
- 元素叠加:导入老照片划痕素材(混合模式“叠加”),强化年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