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深夜的录音室里,一盏暖黄的台灯照亮了散落的乐谱,许飞的手指在吉他弦上轻轻扫过,空气里漂浮着未成形的旋律。这是她创作《父亲写的散文诗》时的常态——将散文诗的骨架填入音符的血肉,让文字与旋律在寂静中生长。当这首被李健翻唱后引爆全网的作品成为时代记忆,人们开始追问:那些穿透时光的歌词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本次深度访谈中,我们将跟随许飞的创作手记,揭开散文诗与音乐交缠的密码。


一、从日记本到五线谱:一场跨界的文字实验

“很多人说我的歌词像会呼吸的散文,其实它们本来就是。”许飞在访谈中笑着翻开泛黄的笔记本,页角卷起的纸张上,2016年4月3日的字迹依然清晰:”他蹲在修鞋摊前抽着旱烟,补丁摞补丁的帆布包,装着我的录取通知书“。这段后来成为《父亲写的散文诗》核心意象的文字,最初只是她在北京胡同偶遇拾荒老人时的即兴速写。

散文诗与流行音乐的化学反应,在许飞这里找到了独特解法。她习惯用”画面捕捉法”创作:随身携带的Moleskine笔记本里,塞满了菜市场吆喝声的声波图谱、地铁站台的光影速写,甚至咖啡渍晕染开的形状。”把具象的生活切片抽象成诗,再让旋律赋予它们新的质感和温度“,这种创作模式打破了传统词曲创作的界限。音乐制作人张亚东曾评价:”她的歌词自带蒙太奇,每个音符都是推镜头的轨道。”


二、时光标本师:在速朽时代打捞永恒

《父亲写的散文诗》MV中那只反复出现的铁皮饼干盒,是许飞从旧物市场淘来的真实道具。”盒盖开启的瞬间,樟脑丸和旧报纸的味道会唤醒某个平行时空“,这种对”时光标本”的痴迷,源自她童年跟着父亲修理钟表的经历。在访谈中,她详细描述了老式座钟内部的结构:”黄铜齿轮咬合着记忆的齿距,发条每拧紧一圈,就把某个瞬间永远定格在金属的褶皱里。”

这种时空折叠的创作哲学,在歌词中呈现为独特的意象系统:

  • “旧报纸糊的墙”“电子屏的蓝光” 的并置
  • “缝纫机踏板”“智能手机震动” 的蒙太奇剪辑
  • “钢笔水洇开的字迹”“微信对话框” 的时空对话

网易云音乐的数据显示,歌曲评论区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是”记忆琥珀”,这正是许飞想要制造的情感封装效应。”我们总说时光留不住,但音乐可以把某个瞬间像琥珀里的昆虫一样完整保存“,她抚摸着收藏的老式打字机如是说。


三、疼痛美学:在治愈系糖衣下包裹现实棱角

当被问及《父亲写的散文诗》中”缝纫机穿透骨髓”这句引发热议的歌词时,许飞展示了手机里保存的网友留言截图。有位听众写道:”听到这句时正在化疗,突然觉得钢针进入血管的声音变得可以承受。”这种用诗性语言转化现实痛感的创作手法,源自她早年在医院工作的经历。

深夜急诊室的日光灯下,疼痛会显形为具体的形状“,她回忆道,”有人蜷缩成问号,有人平躺成破折号,这些最终都变成了歌词里的隐喻系统。”音乐心理学家分析,许飞的歌词之所以引发强烈共情,在于她构建了多维度感官通感

  • “生锈的自行车铃” → 唤起听觉记忆
  • “晒化的水果糖” → 触发味觉联想
  • “毛衣扎人的标签” → 唤醒触觉神经

这种通感矩阵,让抽象的情感获得了可触摸的质地。《新京报》文化版曾用”针织感叙事”形容她的创作风格——如同用毛线编织故事,既有织物的温度,又保留纤维的粗砺。


四、流量时代的逆行者:慢创作的美学抵抗

在TME发布的《2023华语乐坛创作生态白皮书》中,许飞是少数坚持手写创作的音乐人。访谈现场,她展示了三个版本的创作手稿:第一稿用蓝色圆珠笔写在病历本背面,第二稿改用红色铅笔添加批注,最终稿则是沾着咖啡渍的打印稿,空白处画满音符形状的涂鸦。

快节奏的流量时代,慢反而成了最奢侈的创作姿态“,她指着墙上挂着的古董节拍器说道。这种反效率主义的创作观,体现在多个维度:

  1. 时间密度:平均每首歌词打磨87天,远超行业平均的15天
  2. 空间厚度:每张专辑采风里程超2万公里,足迹遍布边陲村落
  3. 文本深度:单曲《敬你》引用6位诗人的作品,构建互文迷宫

这种坚持正在影响新一代音乐人。原创音乐平台数据表明,2023年”散文诗流派”作品同比增长240%,#许飞式创作#话题播放量突破8亿次。正如乐评人耳帝所言:”当行业在算法里内卷时,她证明了文字与音符的原始张力依然具有破圈力量。”


五、词语炼金术:在解构与重建之间

访谈最后,许飞现场演示了歌词创作过程。摄像机记录下这样的画面:她将顾城的诗集与超市小票并置,用裁纸刀随机裁切词组,像塔罗牌般排列组合。”‘玻璃晴朗/橘子辉煌’遇见’促销价3.99’,这种碰撞会产生奇妙的语义焰火“,她将这种创作法称为词语炼金术

这种后现代拼贴手法,在《旧时光照相馆》等作品中形成独特的记忆多棱镜效应。当”国营照相馆的红色幕布”撞上”手机九宫格滤镜”,当”银盐颗粒”邂逅”像素噪点”,许飞用词语搭建起连通不同世代的时光隧道。北京大学语言学教授指出,这种创作实践实质上是在进行汉语诗性的考古与重建,为华语流行音乐开辟了新的美学向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