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蔡卓妍与谢霆锋的演唱会灯光暗下,数万名观众屏息凝神,耳边突然传来一段细腻的钢琴前奏。下一秒,立体环绕的声浪如潮水般涌来,将整个场馆笼罩在360度的音场中——这不是普通的音乐现场,而是一场由尖端音响技术支撑的“声临其境”之旅。

华语演唱会逐渐从“听觉盛宴”升级为“多维感官体验”,而蔡卓妍(阿Sa)与谢霆锋的联合巡演,正是通过沉浸式音响系统的革新应用,重新定义了观众与舞台的距离。这场演唱会的成功,不仅源于两位艺人的舞台魅力,更离不开背后那些“看不见的主角”——L-ISA沉浸式音频技术定制化声场设计以及动态音效调控系统


一、沉浸式体验:从“听音乐”到“进入音乐”

传统演唱会的音响布局多以舞台为中心,通过左右声道覆盖观众席,但这种单向输出难以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而蔡卓妍与谢霆锋的演唱会采用了法国L-Acoustics公司的L-ISA系统,通过多声道阵列扬声器空间音频算法,将声音分解为不同层次的信号,再精准投射到场馆的每个角落。

例如,在谢霆锋演唱《因为爱所以爱》时,电吉他的高频音色从舞台左侧逐渐蔓延至右侧,鼓点的低频震动则从地面向上攀升,形成“立体声像”。观众不仅能清晰分辨乐器的方位,甚至能感受到声音在空气中的流动轨迹。

这种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声学工程师对场馆结构的深度建模。团队提前扫描了每个巡演场馆的三维空间数据,利用软件模拟不同座位的声波反射路径,最终为每场演出定制专属的音响参数。


二、核心技术解析:如何打造“零延迟”音场?

实现沉浸式体验的关键之一,是解决大型场馆中常见的声音延迟相位失真问题。为此,技术团队引入了两大核心方案:

  1. 分布式扬声器阵列
    不同于传统的主扩声+补声音箱模式,L-ISA系统在场馆顶部、侧墙及地面部署了上百个小型音箱单元,每个单元独立控制音量和延时。当蔡卓妍演唱《小酒窝》时,人声从舞台中央扩散,伴唱和声则通过侧后方音箱传来,营造出“被音乐包裹”的错觉。

  2. 动态声像追踪技术
    通过红外摄像头与运动传感器,系统实时捕捉表演者的位置变化,并自动调整声源定位。例如谢霆锋在舞台奔跑时,他的声音会随移动轨迹同步偏移,确保听觉与视觉的绝对同步。

“观众席最后一排听到的细节,甚至比内场前排更丰富。” 一位现场调音师透露。这种精准的声场控制,让高价票与低价票区的体验差距被大幅缩小。


三、情感共振:音响如何放大舞台叙事?

技术服务于艺术,而蔡卓妍与谢霆锋的演唱会真正将音响设备提升到了“情感载体”的高度。

  • 动态响度控制:在抒情段落(如《下一站天后》),系统将整体声压级降低至75分贝,突出人声的细腻气音;而在摇滚环节(如《黄种人》),声压瞬间飙升至105分贝,配合舞台爆破特效,触发观众的肾上腺素激增。
  • 环境音效融合:演唱会中穿插了风雨声、城市喧嚣等环境音,这些音效并非预制录音,而是通过波场合成技术实时生成,与音乐无缝交织。当蔡卓妍演唱《二缺一》时,突然响起的雷雨声从头顶掠过,瞬间将观众拉入歌词中的孤独场景。

四、挑战与突破:户外场地的声学博弈

尽管室内场馆能通过建筑结构优化声场,但巡演中的户外场地(如上海虹口足球场)却面临更多变量:风向、湿度、周边噪音……技术团队的解决方案充满创意:

  • 自适应降噪算法:系统通过麦克风阵列采集环境噪音,生成反向声波进行抵消。即便在暴雨中,观众仍能听到清晰的低频贝斯线。
  • 可变形音箱结构:部分扬声器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天气调整仰角。例如大风天气下,音箱会向下倾斜15度,避免高频声波被气流带偏。

“我们甚至为谢霆锋的吉他安装了微型拾音器,直接捕捉琴弦振动信号,减少环境干扰。” 设备负责人提到。这种“从源头提纯”的思路,让乐器音色保持了录音室级别的纯净度。


五、未来启示:沉浸式音响将如何改变演出行业?

蔡卓妍与谢霆锋的演唱会如同一场技术实验,其成果正在推动行业标准升级:

  • 票价分层逻辑重构:传统“前排高价、后排低价”的模式可能被颠覆,因为沉浸式系统能让每个座位获得独特声场体验。
  • 艺人表演方式进化:歌手和乐手需要更关注走位与声音的互动。例如谢霆锋在演唱《活着Viva》时,特意绕场一周,让声像随之旋转,形成“人声龙卷风”的效果。
  • 观众参与度提升:通过手机APP,观众可实时选择“主唱模式”“乐队模式”或“全景模式”,自定义声音混合比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